首页 > 资讯 > 《扶剑且送青天》主角陈愿刘如是小说免费阅读最新章节
小说介绍
《扶剑且送青天》小说介绍 我陈愿只凭一手降妖,一手诛神便可俯看这世间,哪怕有书生一剑仙人谪,武夫单指碎乾坤,千古圣人评世事,三教九流独坐高台……。书中主要讲述了:我陈愿只凭一手降妖,一手诛神便可俯看这世间,哪怕有书生一剑仙人谪,武夫单指碎乾坤,千古圣人评世事,三教九流独坐高台………… 《扶剑且送青天》免费试读免费试读 镇子外的山上的雪渐渐的融化了,大家都舒适的过了一个不算糟糕但比较舒心的年。过年的...
第1章
《扶剑且送青天》 小说介绍
我陈愿只凭一手降妖,一手诛神 便可俯看这世间,哪怕有书生一剑仙人谪,武夫单指碎乾坤,千古圣人评世事,三教九流独坐高台……。书中主要讲述了:我陈愿只凭一手降妖,一手诛神 便可俯看这世间,哪怕有书生一剑仙人谪,武夫单指碎乾坤,千古圣人评世事,三教九流独坐高台…………
《扶剑且送青天》免费试读 免费试读
镇子外的山上的雪渐渐的融化了,大家都舒适的过了一个不算糟糕但比较舒心的年。
过年的意义从来在人们的心中是很重要的,一年的耕种,勤劳,汗水所迎来的丰收,让人们都很是欢喜。就专门挑出一年最冷冻的那几个时节放下锄头,好好的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勤劳作,在家里面老婆孩子热炕头,舒舒服服的休息。以为来年更加努力的生活而蓄积力气。
山上的桃花慢慢的长出了新芽,山涧中的泉水解冻后打在石头上咚咚作响,春天已经到了,小镇上的人们仿佛并没有意识到。
人们还沉浸在热闹的年中,就算是过了年,家家户户的门窗依旧是关闭着的,只有街道上几处必要的商铺开着,打造农具的铁匠铺;女人最爱的胭脂妆;小孩最喜欢的蜜饯铺子……
当然了,书院是不可能关门的,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多年前从外乡进来的一个读书人,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别人一问他“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啊”
他总是只回答那么一句“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爱搭理他,总觉得他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人,他也不管那么多自己支起了一个评书摊子。大人们光顾的不多,大多数都是小孩子爱去,他不喜欢讲那些情情爱爱,保家卫国的故事,就喜欢讲些神人异志。
小镇名叫天门镇,是一位不知道好多年以前从天门镇走出去的县官老爷给取的。说是很久很久的时候,曾经有人在这里开天门屠神。也不知道这县官老爷在哪里看见的,反正人家是大老爷,改就改了,也没人说话。
天门镇名字取的很大,但里面的人是真的穷,一年到头除开街道上的商铺,大多数人都是靠土地吃饭过活的,没有人大富大贵,也没有人家里揭不开锅。当然乌衣巷的陈愿例外。
陈愿是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他的父亲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他曾经问过自己的母亲,但只要一问母亲总是闭口不答,不管他用什么办法。邻里街坊有人可怜他,有时会感念他们母子二人过的不容易,逢年过节送来些米面啥的,但人心最是不可测。世界上总有好坏,可好坏这两个人又很难定义。特别是这种种田耕耘的,不穷不富,那是最见不得街坊邻居好的啦,只要一知道你家里过的不好,表面上沉默哀伤,内心里却是无比爽快。
十三岁之前还好,母亲在身边总是有个依靠的。可这人的命呀却是造化弄人,那好的越来越好,苦的越来苦。
就在他刚刚满十三岁的那一天,也就是除夕夜的晚上,他高高兴兴的把存了几个月的钱用出了一半。陈愿可不会把钱花光,他虽然年纪小,但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很难挣到钱,就靠着给街坊邻居做做针线活得来几枚钱,生活很是艰难。
用一半的钱给母亲买了一件新衣服,和两斤面粉,和几颗糖果。
陈愿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孝顺,明明是他过生日,却给自己买衣服,念起孩子好不容易做活得的一点点钱,实在是没法指责,连一句重话都不能说。
是啊,怎么说呢,又能说什么呢
只能看着陈愿忙碌的身影
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自尊心就重。最是受不得屈辱。
其实两人心里都明白,却又不能说出来,想必这是一种无言的痛苦吧。两人不管谁开口,一说便错。这本身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
陈愿先给了母亲一颗糖果,自己则慢慢的去和面做面条,不大一会儿两碗面条放在老旧的桌子上。碗里看起来连油都没有的两碗素面,上面只有些许葱花,可在母子二人看来。这不仅仅是面条。更是二人生活的希望,是互相的依靠,期盼。
“阿愿,愿你生活无愿,所希望的便都能得到。”
“今天你生辰,咱们虽然没什么钱嘛,也许个愿吧”
“我要娘亲快点好起来,要娘亲长命百岁的陪着我。”
母亲看着眼前瘦骨嶙峋的孩子,微笑的看着陈愿
“傻孩子,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
陈愿听后连忙住嘴,端起一碗面来走到床前
“娘亲我喂你吃面吧,你先吃吧,我等嘴里的糖果化了再说”
陈愿便伏在桌子上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屋里静静地可怕,只有吃面的声音,眼泪从脸上滑落到了碗里,陈愿置之不问,也不回头看自己的娘亲。
那一夜除夕,屋外大雪纷飞,寒天冻地。万物都如同死去了一般,缺少生息。
街道上的人全部都沉入梦乡,睡得十分踏实,只有陈愿一人哭的撕心裂肺。
是他十三岁的生日,亦是她的祭日
桌子上永久的留下来一碗没动过的面
娘亲的嘴里也含着一颗没有融化的糖果,虽未融化完,可那甜味早已经融化到心里去了。
小镇东边的一座山崖上坐着一个眉目清秀,身材瘦小的少年。身上穿着补了许多补丁的旧棉袄,已然有些发白了。在这山崖边孤零零的坐着,也不知道能不能抵御住寒冷,能不能抵御住寒冷倒是其次的,或许是没有其他选择了。在这种情况下,能有身棉袄穿着,就已经满足了。
这清秀少年正是那小镇孤儿陈愿。自从母亲走后,他的生活越发的过得艰难了,只能依靠着在小镇附近的山中砍些木柴,找点草药,或者偶尔帮别人做点杂活,用来维持生计。
周围邻居有时也会可怜他,给他一点帮助,端一碗饭,送几颗菜之类的,他都会牢牢的记在心里。但却不会有人收留他,毕竟这小镇大多数人都只能维持自家生活,不过也好陈愿本就高傲,也不愿让人收养。这多年的照顾母亲,他早就已经养成了独立的习惯,虽然日子拮据,倒不至于被饿死。
陈愿在大家都还在屋子里面睡觉的时候,就已经早早的登上了山崖拾柴,找草药到镇里面换钱。这么多年他早就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日复一日,如果不是天气极端恶劣,基本上不会有所变化。
他坐在山崖边休息吃着带着的午饭,两个干硬的饼,滋味就不必说了,按陈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饭嘛,哪有什么好坏。无非就是把命吊住而已。”
坐着俯瞰下面急湍的河流,想起母亲离世的那一夜,只留下他一个人,顿时觉得鼻头泛酸。他觉得母亲走后,仿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意义又在哪里。只知道自己必须得好好活着,这样母亲才不会对自己失望。一想到这里还是强忍着吃完了手中的两个干硬的饼,并且如果不吃的话,就会没有力气干活。自然也就没有一点收入。
毕竟世间万物都有他的因果规矩,不是说你穷,年纪小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饭吃,陈愿自小便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常常露出与这个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稳重,不是他不想与同龄孩子一般天真活泼,只是条件不允许。
世道诸多不易,硬生生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逼成了大人模样。
陈愿收起了自己的情绪,看了看背后竹筐里柴又看了看渐渐远去的太阳,从地上拿起来今天的巨大收获,一颗百年何首乌。心里顿觉得满足,想着可以去何掌柜那里换不少钱了。
少年不再沿着上山的路下去,而是走的另外一边,这多么多年的上山经历,他早就已经很熟悉山路了,所以也不怕会在山里迷路。
从另外一边走会离药铺近一些,回家的时候还不会黑。少年早已经盘算好了,心思相当缜密。
走到山脚处,就看见了与自己差不多的孩子,远远的挥手打着招呼。
“陈愿,陈愿”
陈愿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为数不多的朋友李春蚕,就住在他们隔壁巷子。为人憨厚老实。从来不在乎别人对陈愿家的是是非非,愿意和身材瘦小的他做朋友。
“李春蚕,你这是在翻土吗”
李春蚕抬起头来,擦了擦脸上的泥土说道“对呀,你等我一下,我们一起回去”
陈愿把竹筐放在田坎上边,坐在那里等着李春蚕翻完土一起回去。
不大一会儿工夫,两人就一前一后的在最后的一抹阳光下向小镇走去。
天色近晚,小镇上的人也稀疏了起来,已经是到了饭点了,二人来到药铺,只见一位中年男人站在店铺前面低着头,翻看医书。
“何先生,我今天在山上找到了一个成色不错的药材”
说罢便从竹筐里面把何首乌递了过去,中年男人闻声也抬起了头来,看着眼前的何首乌并没有露出什么惊喜的神色,只是从长衫里掏出了一袋钱给陈愿,表示何首乌自己收下了。
陈愿看见一袋子钱,连忙摆手道
“不不不,何先生用不了这么多的,我娘生病的时候没少麻烦你,也是你带我进山认识药材的。”
中年男人也不说话,把袋子里的钱倒了一半出来,然后揣在身上再次递了过去。淡淡的说了一句
“袋子就送给你了”
陈愿接过袋子,微微躬身行礼表示感谢,李春蚕在旁边也有样学样。
两人卖过药材后,陈愿问李春蚕有没有想要吃的什么东西,李春蚕摇头表示没有。
陈愿虽然过得穷苦,但对待朋友却是毫不吝啬的。
两人朝家的方向走去,路过评书摊子的时候,突然就被一个声音叫住了
“陈愿,可愿买一本书。”
陈愿停住了脚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己只是认得一些字,懂得一些粗显的道理,还没有正真意义上入过学。看着同龄人可以上学堂,心里羡慕的紧。而眼前这位评书先生虽然街坊四邻都觉得他有病,可陈愿总觉得他是有大道理的人,也愿意和这位先生接触。
慌忙拱手道“先生这里可否为我推荐一下”
评书先生拿过一本布满灰尘的书,放在了桌子上,书名兰因
这书虽然布满了灰尘,但陈愿觉得这本兰因仿佛是专门等待着自己一般。但却不敢逾越。问道
“先生,这本兰因多少钱呀”
评书先生稳坐在摊子前面,无喜无悲。
“若有心要,分文不取”
“若无心要,千金不卖”
李春蚕只觉得太过于绕了,也不搭话,只是呆愣的站在那里等着陈愿决定。
陈愿略微定了定神,把刚到手的一袋子钱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拿了出来。
“这是我身上全部的钱了,望先生成全”
怎料评书先生摆了摆手道
“这世间有心人不多,这书你拿去吧”
“有不懂的可以来问我,希望你早悟兰因”
天色已经朦胧了,两人也不耽搁,行礼致谢后,快步往家里去
评书先生站起身来,大毫一挥,在纸上写下
“树木知春,而人不知春”
便也收了摊子。
小说《扶剑且送青天》免费试读试读章节结束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