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武陵仙境梵净山海渊笔客海渊笔客全本+番外+后续海渊笔客海渊笔客完本小说免费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武陵仙境梵净山海渊笔客海渊笔客全本+番外+后续(海渊笔客海渊笔客)
小说介绍
古代言情《武陵仙境梵净山海渊笔客海渊笔客全本+番外+后续》,讲述主角海渊笔客海渊笔客的爱恨纠葛,作者“海渊笔客”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不久,散逃各地的义军纷纷投奔梵净山,义军势力复振。田瑞龙便与头领吴三童、严占鳌、田飞龙等率兵沿山设防、修筑工事,还在茴香坪、烂茶坪、护国寺、雀子坳、天庆寺、太平寺、棉絮岭、黑湾河、锯齿山、长滩河、三角庄、朝阳寺等处共建了四十余处营地,建营垒近六十座,并赶造军器、囤积军粮,不时出山骚扰清军。清军也在围...
第10章
清咸丰五年(1855)铜仁府上五洞农民因不满官府借“折征”为名的盘剥,在举人梅继鼎、徐廷杰的率领下,举兵起义,以红巾裹头为号,史称“红军号” 。印江的田宗达、吴占鳌等,起兵响应。宗达子田瑞龙,勇敢善战,人称“赵子龙”。红号军先后攻克思南、石阡等府城,印江、松桃、镇远、施秉、余庆等县,一时声威大振。清廷急调湘、川、黔各军围攻,终因寡不敌众,历时年余分别被歼灭。
田瑞龙收拾残军,将队伍拉向梵净山,继续与清军斗争。不久,散逃各地的义军纷纷投奔梵净山,义军势力复振。田瑞龙便与头领吴三童、严占鳌、田飞龙等率兵沿山设防、修筑工事,还在茴香坪、烂茶坪、护国寺、雀子坳、天庆寺、太平寺、棉絮岭、黑湾河、锯齿山、长滩河、三角庄、朝阳寺等处共建了四十余处营地,建营垒近六十座,并赶造军器、囤积军粮,不时出山骚扰清军。清军也在围剿激战中损兵折将过半,不敢轻易围山,暂时龟缩思南、印江、铜仁、石阡、松桃等县的府厅县城中。1857年4月田瑞龙派兵袭击铜仁府,俘擒知府王敬业、副将图塔纳,将府中所存军粮全部让俘虏挑到起义军军营中囤积。王敬业、图塔纳愿投起义军,便让他们继续留在铜仁府任职作内线。王敬业、图塔纳不负诺言,经常将清军的军事情报送至起义军中,几次大围剿义军都因获得重要军事情报加强了防范和迎守准备,使清军围剿失败。1857年6月26日,清朝廷派思州知府张瀚中前往铜仁、松桃等府厅招抚苗兵。田瑞龙得此情报后,自石阡抄小路直取思州府城。张瀚中率兵行至青溪,忽报思州失守,“赵子龙”(田瑞龙)已紧追不舍。张瀚中闻风丧胆,在青溪自杀身亡。同年八月,清朝廷又将遵义知府杨书魁调任铜仁知府、兼护贵东道。杨书魁率兵前往赴任时田瑞龙派兵在其必经之路太平场设下埋伏。当杨书魁行至太平场时,义军蜂拥而上,杨与所带被迫削发投诚。同年九月,清朝廷又调集川、湘、黔三省官兵及地方团练,大举进攻梵净山。清军首先断绝铜仁军粮要道,严格封锁情报,采取步步为营的政策,企图困死义军。九月下旬,铜仁知府王敬业被暗杀,清兵副将图塔纳反水,再次逃回清军军营,愿在清剿中立功赎罪。清军密探得知锯齿山、护国寺、棉絮岭、钟灵寺、茴香坪、三角庄等营为起义军等重要兵营即派重兵攻击。田瑞龙等部坚守了二十余天,在茴香坪争夺战中,田瑞龙力战清军兆琛、吉隆阿、周洪印、瞿浩、闪云、田宗潘、吴自烈、秦光良、图塔纳等重要部将,杀进杀出、勇不可挡。激战中官兵死伤数千人。清军铁壁合围,不断扩充兵员,起义军粮草断绝、士气锐减、力不胜敌,同年十月二十三日田瑞龙率部撤离梵净山,转移至洋溪江源沟一带。起义军部将吴兰馨、谢兴发、熊正礼各率五百余人分别从江源沟、银坳、田家坝攻打团首肖明士、肖汝成、王士秀等。在激战中田瑞龙率兵至蒋家坝、江溪屯、拘牙屯、官和屯、胡家屯,清军闻讯赶来决战。田瑞龙在速战速决后迅速撤回蒋家坝、荒田坝。十月二十五日李学渊、吴正乾、李学能所率的800余名起义军由梵净山中的锯齿山一带撤出,田大梅所率的500余名起义军自护国寺撤出。二十九至三十日,清军向梵净山起义军发起总攻,田大梅、田大春、田飞龙、李学渊等十余首领率众决战,清军死伤1000余人。坚守梵净山的起义军在突围中全部阵亡。
1857年11月1日,清军数万人分别从江口、闵家场、茶寨、苗王坡、缠溪、洋溪、朗溪、合水、木黄、印江县城、石阡县城,出发围攻梵净山。田瑞龙率部突破二线重围的义军改用蓝布作旗帜 连夜朝野茅溪、镇远方向转移。11月3日田宗达、吴灿奎、高翥云等首领牺牲。5日,田瑞龙、严占鳌等转移到施秉县的稍木溪及与余庆县交界的金坑一带。由于清军埋伏,加之地形不熟,又饥饿疲劳,战斗失利,田瑞龙等起义军首领被俘。不久,田瑞龙在镇远就义。这次震动清王朝的黔东红号军起义便彻底失败了。
(二) 太平天国军在梵净山的活动
清同治二年十月(1863),太平天国起义军翼王石达开先遣队部将李福猷、李文彩,由湖南的播阳进入黔东南的思州、黎平、洪州、古州,辗转于黔东的梵净山地区,与当时起义的农民军队伍军联合作战,继续与清军展开持久的游击战争,坚持达10余年之久。清同治十一年八月(1872)李文彩在余庆县的金坑、施秉县的玛瑙哨,岑巩与镇远县交界的牛塘等地发展武装,筹集军粮与过冬的衣物。贵州巡抚曾璧光得知这一消息后,召集副将何雄辉等商量对策,并联合湖南提督张文德,总兵周洪印,川军统领唐炯、副将谢鸿章等数万官军,又令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思州府和松桃厅的各地团练分三路堵击义军回退梵净山的去路,李文彩及大部将士在激战中牺牲,只有步校刘盛、张福芝率一小分队共40余人隐蔽下来。以后辗转退至岑巩的马鞍山,坚持了三年之久,避过了清军的几次大围剿。以后,根据当时斗争的形势刘盛等决定撤出马鞍山向梵净山转移。为了安全转移,又不使清军和各级官府生疑,便把夺到的清军服装,以及洋枪洋炮,佯装清军,于清光绪元年(1875)2月,自马鞍山大摇大摆地朝梵净山方向转移。到梵净山后,刘盛被公推为“黑地大王”,驱逐了勾结官绅的隆参和尚,还对梵净山周围的地主豪绅和恶霸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对敢于反抗者一律斩首镇压。刘盛将其“五旗军”分成五股扼守,东南西北各踞一地,钟灵寺、护国寺为中心地带。他们的给养来源于梵净山周围五百余个自然村寨的富户。同时也镇压了一批一贯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的地主豪绅,继续执行太平天国革命宗旨——打富济贫。这支军队打击富户所获得的财物除部分留作军用以外,其余全部分给贫困农民。太平军的举动得到了梵净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当时有不少贫苦农民青壮年踊跃投奔。但因当时的革命形势一直处于低潮,大队伍不利集聚梵净山,所以只挑选部分精干强壮的人员充实队伍,最多时达四百人左右。官府称这支军队“个个勇猛剽悍、精于火器、百发百中、夜行百里、瞬息即至、防无可防”。
这支军队的声威震憾着清王朝,使其上下不安,清光绪二年(1876),清朝廷派贵东道员易佩绅率军三千余人及沿山各府州厅县团练近万人围剿梵净山刘盛军队。刘军声东击西、游动打击,易佩绅围剿半年,一无所获。清光绪三年(1877)易佩绅又委派提督苏元春、偏将龚继昌领兵继续搜剿,苏元春、龚继昌也望山兴叹,“往往入山搜捕、一贼未见,而为暗炮所伤,死者相籍,故废然而返”。
当时被驱逐出梵净山的隆参和尚(印江称为云开和尚,系护国寺、天庆寺、坝梅寺总住持)被沿山豪绅恶霸公推为首,跑到贵阳报告贵州巡抚黎培敬义军踞山详情。于是黎培敬便派林肇元、向长曙、任崇儒、夏吉勋、刘显皋等率精兵五千余人,配合易佩绅联合围剿,但是直到光绪五年仍不见战绩。后易佩绅假报刘军已被剿灭,把梵净山易名为“卓山”,还在江口办了一个“卓山书院”以粉饰太平。易佩绅从几年“剿而必败”中吸取了教训,以后仍采取“围而不剿”的政策,其军队大部分驻扎在远离梵净山的铜仁、思南、石阡、思州府城和松桃厅城里,仅形成围剿局面。在五年中有古州统领向斗南、铜仁知府任崇儒,援黔滇军统领吴永安,总兵刘世奇,副将邓弟武、匡国贞,参将曹昌玲、罗芬林,贵州提督林从泰等都率兵助剿过,一一扫兴而归,均无战绩。这一时期的梵净山太平军不仅秋毫无损,反而愈战愈强,学到了许多山战本领,使各级官府惊恐万状。
清光绪五年九月,岑毓英任贵州巡抚后奉朝廷旨意巡视西南边疆。隆参和尚闻讯前去湖南洪江寻见岑毓英,隆参和尚捏造罪名、夸大事实、历数梵净山刘军罪状和影响。诉状中说:“刘军占山称王,环山居民遭此劫杀,杀绝者不下七百余户,毙者何止四千余命。”据后来沿山三百余里的统计,刘军在梵净山活动的六、七年中共镇压了三百余个有民愤的土豪恶霸,几乎没有滥杀无辜者,倒是清军“杀良善以冒功”(见《铜仁府志》),冤杀了不少良民。岑毓英上奏朝廷,清朝廷立即征调川、湘、黔等省官兵共三万余人分别屯扎于印江、石阡、铜仁、松桃各地,对梵净山形成大包围,截断刘军粮草来源,堵塞退路,长期围困。随后又组织铜仁、松桃、思南、印江、青溪等五属团练共万余人,采取层层设卡、铁桶围困术,仍久而无功。岑毓英不得不亲临梵净山亲自督战。通过长期围困之后,岑毓英看到梵净山“林深菁密,”地形复杂,吸取以前盲目进军因而无功的教训,采取利用当地熟悉梵净山豪绅作向导并助剿的策略,看中了原住梵净山南部茶园三花山的廖云鹏。廖云鹏在印江梵净山地区家景算中等富户,本人是个贡生,才思敏捷,精通武艺,是印江南路的总团首,一直困居家乡,郁郁不得志。正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岑毓英的眷顾,使廖云鹏喜出望外,欣然应允。
廖云鹏是山里人,自然熟悉山中情况。岑毓英命他挑选精干练兵50名作向导,搜索包括新、老山在内的属于现在印江的梵净山境,命隆参和尚率练兵50名搜索现属江口、松桃的梵净山山境。他自己则分派大军环山为营、步步推进,形成梳篦式的清剿搜索圈。廖云鹏军首先在长滩河与义军遭遇,练兵大败,死伤百余人,但刘军的目标全然暴露。在刘军来不及隐蔽的情况下,清军不断增援,朝交战方向蜂拥而至。刘军力图从金顶撤退,想从金顶东下,然后朝江口、石阡方向转移,但退至金顶,又遭清军埋伏,刘军在金顶脚下的激战中死伤五人,清军死伤二十余人。这时义军余部由刘盛带领退至金顶后一洞内隐藏,后因派出的侦查员贺伦齐在金顶被俘,岑毓英亲自审讯,贺伦齐经不住威胁利诱,叛变投敌。岑毓英与诸将视察洞口,见“该洞上、中、左、右皆系悬壁,高数十丈无路可通,下面只容一、二人蚁附可上,且洞中堆有垒石,自上滚下,势不能支,如以力攻,必伤精锐”,乃令贺回洞诱出刘盛义军。义军果中言,于光绪六年五月初九夜突围,拟撤退至湖南,在金顶观音洞一带陷敌埋伏圈。义军宁死不屈,拼死搏斗,终因众寡悬殊,大部壮烈牺牲,或坠岩而死,除少数逃出外,余皆被俘,逃出的隐于林莽,事态平息后逐渐散至沿山村寨,后来有的成了帮工、有的作了上门女婿。时过四十余年后的民国时期,曾有人作过查访,在印江的缠溪、洋溪,和江口的德旺一带,还存在有十余户为太平军义士后裔。
刘盛等十九名被俘义军,于五月十四日在乌罗甸司地方被岑毓英全部残酷杀害。这就是梵净山沿山父老至今犹津津乐道的“长毛贼”之变。曾子川、陈复胜、龙大奇在思南府就义。(肖忠民)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